(文 狄心妍)
1936年,费孝通先生拄着拐杖走进开弦弓村,用《江村经济》为中国乡村研究树立了学术丰碑。202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子重走”江村之路”,在太湖之滨展开田野调查。
江村,原名开弦弓村,这个别名或许不如“江村”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村风情。从费孝通、费达生早年的乡村观察和探索实验,到江村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乡村的一个窗口,再到苏南乡镇经济的模式崛起,“江村”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成为了中国乡村对外表达的一个重要符号。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之父,他的《江村经济》一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江南农村的社会经济图景。费孝通对江村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揭示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内在逻辑,为中国乡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江村是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理念的实践热土,他曾26次到访,将这里的“江村”集群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费孝通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农民的脱贫致富,他提出的“经济协作”、“以东支西,以西资东”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等理念,至今仍对苏州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江村所在的环长漾片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环长漾片区位于吴江区西部,西濒太湖、北临太浦河,南邻頔塘河,是江南塘浦圩田、桑基鱼塘、蚕桑丝绸文化的典型代表。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
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从封闭的乡村社会到开放的城乡融合,江村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今,江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农耕文化和乡土风情,更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和气息,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振兴样板区。
近年来,苏州市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坚持系统谋划、资源整合,先行先试、示范带动,走出了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环长漾片区,作为苏州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更是被赋予了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的重任。
在环长漾片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苏州不仅注重传承和发扬费孝通先生的“离土不离乡”思想,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多元化产业,环长漾片区不仅实现了农民的就地就近就业,更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村的原始风貌和乡土文化,又赋予了乡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同时,苏州还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的号召,将环长漾片区作为打造“共富江村”品牌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态环境等措施,环长漾片区已经初步形成了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新貌。
在此基础上,苏州还计划将环长漾片区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积极输出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发挥更大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苏州将不断总结和推广环长漾片区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共富江村”不仅是苏州市吴江区的奋斗目标,更是整个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在环长漾片区的调研与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随着更多大学生的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将不断创新,推动中国乡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展望未来,苏州将继续以“共富江村”为品牌引领,以环长漾片区为样板,不断探索和实践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苏州的乡村振兴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