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7:33,随着G4308次列车驶出南宁东站,由中铁广州局等单位参建的新建贵阳至南宁铁路广西段(简称贵南高铁广西段)全线正式通车运营。
贵南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包头到海南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西自治区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该铁路北起贵州省贵阳市,途经都匀、荔波、金城江、都安、马山,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全长533公里,线路正线长约487公里。其中龙里北至南宁东为新建线路,共设12个车站,贵州境内设5个车站(龙里北、贵定县、都匀东、独山东、荔波),广西境内设7个车站(环江、河池西、永安镇、都安、马山县、南宁北、南宁东)。
中铁广州局承建的贵阳至南宁铁路广西段站前9标位于南宁市马山县和武鸣区,线路全长 35.32km。其中桥梁 24 座,隧道 8 座,路基 29 段。全长4645米的新屯一号隧道是广西段12座长隧道之一,也是南宁地区21座隧道中最长的一座隧道。该标段地质条件复杂,经过广西盆地,岩溶地质分布广泛,通过岩溶地段占本段正线长度的56%,地表岩溶形态主要为溶洞,岩溶强烈发育,路、桥、隧通过岩溶路段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牢记嘱托,建设振兴之路。中铁广州局贵南高铁9标项目部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生态振兴”有机结合。以铁路沿线的马山县东庄村、合理村、武鸣区的四明村、永共村为重点,兼顾受新建铁路影响的贫困村、户,在复耕复垦临时用地过程中兼顾经济效益。在弃土弃渣场复垦复绿过程中,项目部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将原有的弃渣场绿化工作转变为种植经济苗木桉树苗,将原有的山间峡谷转化为平坦的经济林,项目部累计为地方增加标准林地478亩,按每亩成活170棵桉树,每棵桉树五年后平均价值70元计算,为地方百姓年平均增加收入113.85万元,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一致好评。项目部把脱贫攻坚与绿水青山有机结合,实现建设生态贵南的目标。真正做到了修一方道路,造福一方百姓。
绿色发展,建设生态之路。据中铁广州局贵南高铁9标项目负责人戴长云介绍,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理念,在现场布置及施工生产中更加注重绿色和环水保措施,尤其是在制梁场、隧道口场地布置、钢结构加工厂、便道等场地,打造工地花园。所承建的中马岭一号隧道入口被誉为“花园式工地”,建设中加强过程管控,对工程污水、弃碴统一进行管理排放,及时填补隧道周边草坪绿植,尽量以绿化代替硬化,涵养水土,不仅有效防控施工过程中洞口失稳滑塌的风险,更使得隧道洞门美观大方,也为我国高铁隧道治理软弱围岩提供可取经验。此外,路基边坡绿化在充分考虑广西地区气候特征的前提下结合路基边坡高度、岩土性质及工程防护形式施工,绿化形式主要有栽植小灌木、撒播草籽、喷混植生、植生袋防护、土工网垫客土植生,做到了一站一景、一洞一景、月月有花开、季季景不同,极大提高了高铁乘客的乘坐舒适感。
“四新”赋能,建设科技之路。贵南9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生产力,将科技创新与“四新技术”紧密结合,与项目特点相联系,采用“定工法、速封闭,稳进尺、快循环,重预报、勤量测”施工原则进行组织施工,这使得隧道各项施工进展顺利,未出现大变形和塌方事故,施工进度有较大提高。特别在一些大跨度的连续梁施工过程中,采用桥跨异位拼装、整体顶推滑移等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浇梁施工难度大、线形控制标准高等困难,将施工对下穿公路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工程质量“零缺陷”,施工安全“零事故”的预期目标。项目部认真研究落实隧道喷射混凝土超耗过程控制和精细化系统管理,创建了《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及《隧道工艺及工装改进研究》等科研课题,在隧道喷射混凝土超耗方面通过控制爆破+机械辅助的措施有效控制超挖,减少混凝土超填,节能降耗,控制成本。喷射混凝土超耗率由课题开展前的101.5%降到84.6%,成为全线喷射混凝土超耗控制标杆项目。该项目先后发表论文2篇,申请专利2项,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贵南高铁建成通车后,从贵阳至南宁将从现在的5个多小时缩短至2个多小时。同时贵南高铁将与成贵、贵广、沪昆等多条高铁线路接驳,对于完善西南中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龙广 黄燕 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