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教育培训,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宜宾学院文学与音乐艺术学部对接非遗传承的时代需求,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课程,构建非遗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
非遗进高校
守正立德 课程育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课程以马克思理论为引导,以“促进文化传承,增进文化认同,提高文化素养”为目标,通过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非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传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非遗文化中的技艺精神、人文精神、匠心精神及民族精神,有助于传播文化,传承技艺,培养新人。
课堂采用案例教学为主,增强学生对非遗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实现非遗知识从“识记-掌握-精通-创新-迁移”的发展。二课堂拓展学习为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非遗文化,培养学生传承非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三课堂实地调查为主,让学生掌握田野调查方法,有效收集资料,精准分析资料,撰写报告,制作视频,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宜宾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课程结合思政元素,建构“8+1”教学系统:结合“8”个知识板块:非遗内涵外延、非遗特征、非遗价值、非遗保护传承、田野调查、传承人讲座、二课堂、三课堂。达到“1”个目的: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非遗田野考察
创新模式 协同育人
宜宾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课程创建于2014年,其发展经历了初创反思、团队整合和构建范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结合教材,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本阶段特点:教学过于理论化,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师资队伍以高校教师为主,较少涉及地方非遗。第二阶段从2017年开始,在课程既有知识目标基础上,邀请主讲《川南民族音乐》《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优秀老师和宜宾本土非遗传承人组建团队,以课程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平台为抓手,以服务为宗旨,从四个维度培养大学生非遗传承保护和开发应用能力。第三阶段从2021年至今,课程团队构建“五融六共四育人”的非遗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五”为五方融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政府”为牵引,以“高校”为基础,以“工作室”为载体,以“传承人”为助力,整合五方要素,建构完整的非遗育人体系。
“六”为六共机制,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非遗课程、校地师资共同教学、学生共享校地资源、共同建设非遗基地、共享教学育人成果的育人保障机制;
“四”是四维育人,以课程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平台为抓手,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大学生非遗认知能力,传承保护能力,开发应用能力。成功立项省级教改课题。
非遗工作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课程已于2017年建成宜宾学院应用示范课程,2019年建成宜宾学院思政示范课程,2021年建成宜宾学院校级一流课程。围绕非遗,本课程已于2018年和2022年两次立项四川省教改课题,2021年还立项了宜宾学院新文科项目,组建校级科研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团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获得宜宾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组教师指导学生立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5项,省级获奖20多项,校级奖励上百项,其中“蜡小样非遗文创工作室”获得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二等奖。组建学生非遗团队200多个(1000余人),调研地方非遗百余个。
文化赋能 服务地方
宜宾学院作为区域性本科院校,始终将服务地方发展放在首位。课程团队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传承人进校园,非遗田野调查等方式,大力传承传播非遗文化,得到宜宾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
课程团队为宜宾市撰写了宜宾市文创产业调研报告、参与制定翠屏区十三五文化规划、编撰宜宾县地名故事、叙州区茶志、协助横江古镇改造等文化建设项目。促成了宜宾面塑、筠连民歌《槐花几时开》、苗族大唢呐、石城山民歌、川南木作技艺、关河号子、等成功入选省市非遗名录。
非遗进小学
十年探索,义不容辞,践行非遗传承传播保护的历史使命。内外聚力,促进非遗传承与高校育人协同发展,非遗课程的持续建设发展建设,总体目标是为了回答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文/图:陈效 何毅)